登录

世界精神卫生日 | 影响近20%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千亿市场如何盘活?

作者: 张晓旭 2021-10-10 08:00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据权威数据统计,我国有16%-17%的人饱受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困扰,精神心理问题所致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然而,受到精神心理问题困扰并不等同于“有病”。据统计,精神心理领域常见的抑郁症患病率为2.1%,焦虑障碍患病率为4.98%。虽然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并不低,但距离上述近20%的比例仍然有很大差距。这也意味着,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程度不一,相应的解决手段也是多样化的。


现实是,大众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认知率还有待提升,人们普遍缺乏防治知识、主动寻求帮助或就医的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心理健康服务方也存在连接效率较低、衔接不足等问题。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刻不容缓。


据了解,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京东健康上线了心理健康频道,推出心理健康课程、线上线下结合的心理咨询服务,与此前建设的精神心理中心诊疗服务相互协同,形成更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生态。动脉网专访了京东健康专科互联网医院部总经理金方怡,共同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我们需要怎样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无论是从患者需求、诊疗规范,还是政策倡导的角度看,心理健康都需要搭建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通常,大众在面临心理问题时,会尝试吸收相关知识,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也包括向家人朋友倾诉;当自我调节无法解决时,会寻求外部专业人士的帮助,例如心理咨询。”金方怡介绍,在症状更严重或持续时间更长的情况下,用户就需要前往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医学方式进行疾病干预。


在《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中,多种精神障碍的诊疗规范都强调了精神科医生专业指导、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协助,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社区卫生人员、社会工作者的帮助等,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高度重视,国家卫健委密集发布心理疏导相关的工作方案,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参与心理服务工作。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家还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倡导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搭建。


图片1心理政策.png 

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政策文件,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动脉网制图


2017年,国家卫健委(原国家卫计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服务是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等。


此后,包括《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内的多次文件均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热线服务、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


“用户需求程度不同,心理健康服务类型也是不同的。我们盘点了市面上心理健康服务类的线下机构和线上平台,梳理了各类产品和服务后发现,应该整合资源并按照轻、中、重的维度去搭建产品体系,并为用户提供专业指导,让用户在指导下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服务。”金方怡表示。


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多一个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轮廓(如下图)。


图片2服务层次.png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动脉网制图


在这个体系中,用户群体根据受到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的时间长短、严重程度、是否患病等情况,产生了信息或知识需求、专业疏导需求、疾病治疗需求,针对这些需求,需要匹配相应服务。例如,对所有受到精神心理问题困扰的群体,甚至是普通大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疾病科普;对较长时间受到困扰、中轻度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可提供各种渠道的心理咨询、社工服务等;对精神心理疾病确诊患者,则需通过医学手段进行治疗和管理。


几类人群及其需求存在延续、交叉的关系,因此,也要求相应的服务是递进、相互衔接的。


我们距离理想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多远?


截至2019年底,全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数为5529家,其中,精神专科医院2096家,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3433家。全国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4.63万名,心理治疗师、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社工、心理咨询师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当前,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呈多元化发展,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正在逐步提高。然而,这与理想的服务体系形成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从用户角度看,随着移动社交、新媒体带来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大众对精神心理问题的知晓率有所提高,但认知率仍然偏低,更缺乏防治知识和主动就医意识,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有病耻感。事实上,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并不等于有病,即使患病,也是可控制、可治疗的。


这就要求对全社会进行更全面和权威的信息与知识传递,提升大众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认知率,以及主动寻求专业帮助、主动就医的意识。


其次,从服务方角度看,非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较低,尤其是在心理咨询这样的关键服务环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这要求心理咨询人员有能力对来访者进行初步鉴别,以判断来访者更适合进行心理咨询,还是更适合尽快去医院就诊。但金方怡提到,目前全国100多万心理咨询师中,具备精神心理疾病辨别能力的非常少。


按照《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要加大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对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给予技术指导,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等。


此外,各服务环节的紧密衔接尚未形成常态。心理健康的多个服务方分别由卫生健康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等单位管理,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还涉及教育部门。从前文的政策部分也可以看出,系统性的文件均由多个部门联合发布。


2020年疫情期间,各地加强多部门联动,为居民提供心理干预服务。在湖北武汉,当地组建心理救援专家组、心理救援医疗组、心理援助热线咨询组等专业小组;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服务志愿组织合作机制,形成连续完整的心理服务链条。


疫情之后,多部门、多组织的衔接与联动还需常态化进行。


更关键的是,疾病诊疗在医疗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或其他非医学的干预措施在社会机构进行。医疗机构与非医疗机构之间没有成熟的转介机制。


最后,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支付方。


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中,涉及精神心理服务价格项目的有26项,包括心理治疗、催眠治疗、森田治疗等;但仅有上海、广东深圳、北京海淀等地区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而商保产品则大多将精神心理疾病排除在外。


不过,金方怡表示,从个人支付角度看,随着大众心理健康意识提升、消费能力增强,支付意愿逐渐增长,市场潜力大。


简单来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当前的连接效率不高,且存在薄弱环节。


怎样拉近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近年来,部分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学校通过服务购买等方式,设置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等,为职工或学生提供综合的心理健康服务,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了各服务环节的衔接,并完善支付方。


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既然问题的一大症结在于连接效率不高,那么天然具有连接属性的互联网就能在此发挥巨大价值。


目前,业内已有简单心理、壹点灵等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对心理科普、心理咨询等进行了更高效的连接;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等获得精神科资质的互联网医院,还能对医疗服务进行连接。


作为综合型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企业,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京东健康以此前建设的精神心理中心为基础,推出了健康心理业务,上线心理咨询、心理课程,覆盖近400家心理咨询机构,由诸多心理专家参与课程制作。由此,京东健康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医疗服务与非医疗服务结合的、更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生态。


在京东健康的心理健康服务生态中,用户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可以通过图书购买或知识付费,获取对精神心理疾病或心理行为问题的更多认知,或者使用倾诉类产品,进行情感宣泄或情绪调节。


同时,用户使用京东健康的在线心理测评工具后,可作为下一步决策的参考。之后,用户既可通过遍布全国近60个城市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线上或线下的专业帮助;也可通过互联网医院获取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建议,目前,京东健康已聚集了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天津安定医院等的近万名精神心理科医生。


对于确诊精神心理疾病的用户来说,也可根据医生的治疗方案,在京东健康进行在线复诊,或根据需要,配合进行心理咨询。


当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还存在其他疾病时——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例如肿瘤等重大疾病伴随心理问题,京东健康还可联动多个专科中心,为患者进行MDT多学科会诊。


“疫情之后,我们在用户运营过程中,接收到了广泛性的关于心理问题的服务需求。既有遇到心理困扰的普通大众,也包括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躯体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皆有的患者。这些用户存在不同程度和内容的服务需求,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将精神心理中心的医疗服务延伸到了范围更广的心理健康服务。”金方怡向动脉网介绍,同时,也在着手规划保险产品,以形成更具规模的购买方。


金方怡认为,当前心理健康服务领域还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即: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产品还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为此,京东健康面向用户输出更标准化、质量更高的产品时,也将持续为合作方赋能,帮助合作方提升专业水平。


例如,京东健康可持续通过科普产品、评测产品,为心理咨询机构、医疗机构导入精准用户或患者;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与精神心理中心之间的转介渠道;设置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由精神心理科医生来讲解常见精神疾病的鉴别方法,以提升咨询机构的服务能力。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互联网平台可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搭建中发挥重要价值,并盘活涉及心理咨询、精神心理治疗范围的巨大市场。据头豹研究院行业报告预测,2022年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级别,2023年心理咨询行业整体规模将达到953.4亿元。


未来会是怎样?


未来,随着社会发展、精神心理疾病谱的变化,轻度精神疾病、心理亚健康群体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对相应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强烈。


搭建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既是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推动、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作,也是社会各个参与方发挥自身能量、获取相应回报的行业机会。


对医疗健康企业,尤其是能够起到高效连接作用的互联网平台企业而言,未来还能进一步扩大平台覆盖,提升服务广度与深度;并利用AI、大数据等底层技术持续提升供需匹配,优化服务体验,前景可期。


我们也期待,通过各个参与方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大众对待精神心理问题不再谈之色变。无论是社会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认知、还是大众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便捷性,都如治疗小感冒一般平常。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张晓旭

关注互联网医疗,欢迎来扰。微信:zxx317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万向携通惠基金会联合微医助力“全国居家医疗保障”

“城市+社区+企业+专病”,微医HMO体系成型,“联合健康”在中国落地

这些互联网大佬投身生命科学领域,豪赌一个新时代

依托真实世界专病肿瘤数据库,明智医疗如何打造肿瘤大数据服务平台?

张晓旭

共发表文章225篇

最近内容
  • 业界最看好的互联网医疗领域,加速奔跑

    20 小时前

  • 收入连续增长,方舟健客如何跑通互联网慢病管理?

    2024-04-18

  • 年年都有IPO,武汉大健康赢麻了

    2024-04-08

上一篇

基因治疗龙头蓝鸟生物股价“跌跌不休”,如何解决医药产业创新的3个关键问题

2021-10-10
下一篇

王玉田院士重磅出席,2021未来医疗科技趋势(西丽湖)论坛强势来袭!

202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