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14位药学院长谈科研转化:高校创新势力的崛起

作者: 郝翰 2021-07-14 18:00

国内的医药科研事业发展到如今,早已不再是对国外难以望其项背的时代。在上一波海归大潮中归国的华人学者,加上中国本土培养的科研精英,逐渐构成了新时代的中坚力量。他们带动起中国的科研事业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高水平文献、高价值专利层出不穷。


然而与卓越的研究成果相对的,却是尚不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发表的研究成果、申请的专利被束之高阁,无法被应用到产业中。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的让这些科研成果被快速产业化,让学术不再停留在实验室中?


同写意举办的金鸡湖科学家论坛暨第三届全球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大会上,一场主题为“产学研合作”的论坛聚集了多位高校药学院院长。院长们各抒己见,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分享给了所有的听众们。


微信图片_20210713181112.jpg


image.png

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 顾臻


确实在高校里面,有时老师们书架上发的文章和货架上卖的产品会存在关联度不强的现象,所谓的“两张皮”。我们最鼓励、最希望看到的是实验室里的创新研究能不断往前走,最后想办法用到临床、转化出来。但是必须指出,相比转化,高校老师的主要任务还是创新研发,而且要给予空间让他们去自由探索,最后能转化出来成产品实际上是“超额完成”,因为当中需要有完整产业链的很好对接,包括资本,很多必须在校外的平台上完成。


当然关于如何促进老师们的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里面有一件事是可以做的,我们不能说老师必须要做成果转化,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源头创新尽量在最初设计方案的时候最好就考虑到将来的成果转化。比如说与药物制剂相关的创新,一开始就可以选一些生物相容性比较好的材料。尽可能“一张皮走到底”。


 image.png

苏州大学药学院院长 镇学初


大学老师创业,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老师往往羞于谈钱,缺乏企业管理思维。这个方面我觉得需要有机构或第三方能够在这个过程中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这个非常的重要,比如企业的薪酬体系怎么去建。我们有些大学老师创业阶段往招聘自己毕业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就是,老师觉得这个是我的学生,提供的薪资就比同行低不少。这就会是问题。既然在做企业,就得去按企业的体系去做,但是需要有人培训和辅导,有专门的机构来给我们的老师在创业早期一些管理方面的建议。


image.png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李志裕


我们这几年跟企业的合作,一方面是直接和企业合作产品,另一方面也把企业引入进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我觉得企业和学校有很多的资源可以互补,很多的工作可以和企业学校联合起来,包括经费、平台、人力等各方面互相协作,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我们希望有企业可以和我们进行联系,推广我们学校的项目。我们每年都会征集学校里面的科研项目跟企业进行集中沟通,集中学院的力量来推动老师的科研转化。以前学校的老师都是个体户,自给自足。现在我们在假期请很多的企业过来,把我们学院待转化的科研项目推荐给企业,以学院的力量推动转化。


 image.png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 尹莉芳


产学研最好的方式能够把“两张皮”统一,让基础研究能够服务于应用。我在大学既做基础研究也做产业化,确实有一定的对立性,但实际上是可以在作基础研究的同时把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学校有创新的想法,能够容忍一定的失败,那么在学校就能够做一些孵化工作。

我这里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第一个是人才的培养,我们根本的目的还是希望能够为工业界培养人才,所以我把我的药学审评思路分享给了很多学生,企业也非常愿意聘用我们的学生。第二个就是培养新的思路,我们也能够解决一些科技的痛点,尤其是我们药科大学,责无旁贷的要推动制药工业的产业化,而不只是挂到墙上看的论文。


image.png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院长 张翱


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成果转化试点高校,体制较好,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职务发明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上海交大药学院始建于2000年,经过20年的发展,在体系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后的重点是围绕我国生物医药的源头创新,聚焦基础研究的核心问题和产学研的瓶颈问题进行布局。因此,我们正在积极进行前沿学科的人才和项目布局,通过优化管理措施、完善转化体系,摸索一种全新的创新转化模式。


在药物研发领域,我们已经打造自己的新药研发平台。比如我们的抗体药物研发中心,与很多长三角生物医药企业保持研发合作关系。此外,我们也依托药学院建设多家校企联合实验室,在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化学生物学、免疫治疗等领域与药企展开深入合作,这也为我们药学院未来长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期待更多的企业、基金、临床机构等早期加入合作,加大支持力度,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动我国新药研究的原始创新。


image.png 

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陈雄文


我们当下存在的问题,专利确实有一些,但是更多的是专利转化出来的很少。研发和临床脱节,专利转化率低,走出去与药企合作少。知识产权转化和药物研发都有一些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准备成立一个新的药物研发中心,把各个老师往各个阶段去进行重新的规划。另外我们还在做的就是与企业对接,已经跟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天津医药集团做了一系列的合作,其中还包括一些项目在对接。


image.png 

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 周德敏


我觉得我们在科学上做的还是不错,但是还应该多向斯坦福学习,往产业转化的方向上去靠。中国的高校每年会申请大量的专利,一家高校的专利数量能赶上美国好几家大学,但是我们在转化上的效率却远不及斯坦福。这中间的关键就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不转化就只是一张纸。


 image.png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党委书记 黄园


大学里面正在逐渐跟企业、医院接轨,比如说专业硕士必须有一年在企业和医院工作的,必须是企业、医院双导师。但是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瓶颈,就是双导师之间不完全匹配,企业的导师不够专业。所以我们要如何共同培养专硕,怎么以培养专硕为入口跟学校的导师进行合作,跟企业进行初期的创新性课题合作,这是个要讨论的重点问题。

 

image.png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学院院长 张勇慧


我本人的方向主要是做天然产物,从植物、微生物里面找一些有新药开发前景的成分。现在我们自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小分子天然产物的化合物库,都是我们自己分离的,有3000个左右,目前都还没有商业化的产品,其中有超过一半是新化合物。我们现在也在慢慢做一些梳理,看看哪些化合物有更好的开发前景。


产业转化方面我们也在逐渐尝试。我自己就有一个现在正在做的项目,是从传统名贵中草药里面分离出的一个简单化合物,有非常好的肝保护的效果。


image.png 

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常务副院长(主持工作) 刘昭前


面向市场,我们一方面和一些药企有合作,比如说玉新、海正。另外也帮助药厂开展一些药物临床前的评价工作。我们也积极的推进科研成果和转化,虽然我们起步也比较晚,现在体量比较小,但是我们学校也高度重视,所以我们现在也拿到了一些不错的成果。我们头部的几个项目都实现了很不错的商业价值,最大的项目甚至达到了数亿元。


 image.png

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李聪


实际在药学研究中,每个重要的环节都有非常多的学科参加,必须要有多学科互相交流才能产出一个好的药物。所以我们为了突出药学跟其它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先做了一些融合基金,比如跟上海药物所做了一个自主创新的融合基金,主要是针对研究方面的科研交流合作;还跟复旦大学的两个附属医院合作,浦东和闵行是上海市两个人口量非常大的区,门诊量很大,有独特的医疗资源。额外的我们还做了一些交叉研究院,比方说通过与复旦内部的兄弟院校建合作中心的方式。

 

image.png 

暨南大学药学院院长 丁克


过去学院学科方向相对单一。现在我们做了相应的调整,根据现代药学发展的趋势采用“组团队、搭平台、研技术、促合作、推项目”的方式进行。团队的组成主要是根据药学发展的特征,根据领军人才组成一个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老师分散在不同的教研室,合作会受到一定的困扰。所以我们把老师纳入到团队里面管理,使得整个项目效率大幅提高。

 

image.png 

山东大学药学院院长 鞠建华


高等院校药学院承载两个功能,一个是培养药学人才,另一个是原创策源功能。今年是山大药学院复建五十周年,学院的药学和临床药学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9个博士和12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学院一直重视产学研合作,先后跟近十个著名企业合作合作成立药物研究院、研发中心或研发实验室。药学院的科学家与企业联合研制开发10余个药物,帮助孵化了一些企业,提高了企业在若干品种的规模化和绿色生产能力,包括糖类原料药。近几年有六个项目转让给企业,转让额过亿。下一步打算依托药学院成立山东大学药物研究院,邀请相关企业入驻大学创业科技园,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补齐断点,打通堵点,打造新药研发完整的学科链条。


image.png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贾庆忠


河北省作为制药大省,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河北医科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注重产学研结合,多年来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尤其是围绕神经系统疾病研究,建立了以离子通道为靶标的从分子、细胞到整体动物的研究平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离子通道药物筛选平台,可以开展新药临床前安全评价的GLP中心,临床研究评价的GCP机构,多项研究成果形成转化,包括I类抗癫痫新药与制药企业已经达成了里程碑式的协议;在仿制药物方面完成了拉科酰胺、β环糊精等多个品种的校企合作。学校非常重视药学人才培养,在博士点一级学科建设和一流专业建设中均取得良好成绩,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标签 科研转化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郝翰

医疗健康领域观察者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2023“医创先锋,改变世界”碧迪医疗+HiMed医疗创新营

对话荷塘创投:坚持硬科技投资,甘做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编外“CEO”

“北京大学百洋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金”设立,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产学研”融合推向深处,学术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如何打通?【2022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

郝翰

共发表文章258篇

最近内容
  • 信达生物和ETANA联合宣布达攸同印尼获批,君联资本促成“出海”合作背后的故事

    2022-06-14

  • 顶级机构重押,AI破局药物递送的新尝试

    2022-04-13

  • 营收三倍,毛利四倍,诺辉健康的高速增长还将持续多久?

    2022-03-20

上一篇

Esco Lifesciences Raises $200 Million in Series A Funding Round

2021-07-14
下一篇

品牌发展提速,崔颖出任方舟健客集团高级副总裁

202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