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移动医疗遇冷 解决医保支付难题成关键

作者: 动脉网 2015-10-16 15:30

文丨陈穗祺

移动医疗在经过前期解决用户就诊预约挂号难题,开展线下诊所发展后,再到中期陪诊服务、远程医疗的萌芽,至今已经扩展至诊后的健康管理,移动医疗的闭环模式开始初显雏形。虽然移动医疗正在逐步完善其核心功能,但却仍然难逃用户数量大、活跃度低的尴尬局面。

移动医疗目前始终没有办法获得一大批忠实粉丝,原因何在?

首先:移动医疗的“知名度”几乎为零。

某知名媒体在一次调查结果中显示:在随机受访的普通群众中,仅有20%对移动医疗有印象,而其中只有13%能准确说出移动医疗的主要作用,且大部分人的认知停留在可穿戴设备层面;更令人震惊的是,只有5%的群众曾经体验移动医疗。即使移动医疗一直秉乘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理念,帮助群众管理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新兴领域。但从这个结果看来,在移动医疗高速发展的2014年过后,移动医疗却并未能获得如期效果,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其次,用户对移动医疗功能一窍不通。

上述提到移动医疗知名度低的现象,事实上不少移动医疗企业都心知肚明。因此,其中资金雄厚的这部分企业想出了这样的馊主意——烧钱“买”用户。继春雨医生“一元看名医”到平安好医生“一元购药”再到滴滴专车“基因检测项目”;用户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亦出现了活跃度低问题。这样的现象并非只出现在普通群众身上,就连医生用户也似乎没有办法解脱这个厄运。医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一群人,他们的接纳程度理应比普通群众高,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不少医生坦言:每天都有很多销售代表在自己的安装APP,虽然也不知道那是干嘛用的,只是每安装一个就能拿到一定的补贴,所以自己也不会去理会什么。这就是移动医疗烧钱背后的弊端。用户数量是上去了,但用户对于这个APP是不了解甚至是陌生的,那又怎能发挥这款产品的价值呢?

再者,使用移动医疗费用高昂。

不能否认,移动医疗正在改变以往传统的就诊模式,看病流程也在不断简化,移动医疗的的确确在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一个产品成功与否,除了需要良好的出品外,合理的价格也是决定人们购买的主要因素之一,移动医疗也是如此。目前,移动医疗的支付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不少用户对其望而止步,引致移动医疗被冠以“高端医疗”的称号。我们或许可以作出以下比较:如果一名普通职工生病,前往一家三甲医院就诊,那么他可以报销门诊费用的20%,检查费可报销50元,而处方药费限额200元,按照一个普通的小病的标配来算,这名职工可能在整个就医环节结束后,仅需自己承担100元左右,那要是通过移动医疗来看病呢?由于目前移动医疗还未能与医保卡完全接通的情况下,在同等情况下,至少需要支付300元的医药费。对于车水杯薪的打工一族而言,就算心里明白移动医疗的简便,也显得有心无力。难道移动医疗就这样成为有钱人的“玩意”吗?

尽管如此,但种种迹象还是表明了移动医疗正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继之前卫计委提出健康电子档案与分级诊疗后,为支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中央财政近期下达公立医院改革补助资金111.24亿元计划;此外,随着阿里“未来医院”、腾讯“智慧医疗”以及中国银联“现代医院“相继涉足移动医疗,支付问题得以逐步解决。其中,只有支付宝是目前唯一一家实现医保移动实时报销,但是这种结算也是有限制的。首先,该医院必须作为阿里“未来医院”中的一员,且用户必须是在该医院定点医保才能实时结算。


尽管支付宝已经开始着手解决支付环节缺失造成流程断裂与体验下降,不过,受困于医院医保报销监管和人力上的限制,医保部门长期难以向移动支付领域开放接口,使得支付宝目前只能在旗下的“未来医院”使用,使得很大一块市场移动支付难以攻克,毕竟目前阿里的“未来医院”数量还是有限。其次,医保这座大山背后的行政博弈牵扯如此之大包括:人社局与卫计委,不是简简单单就能挪开或绕过的,支付问题需要国家政策进一步开放,才能有质的飞跃,也才能让更多社保用户安心地使用移动医疗。另外,医保支付一般都要求实名认证,移动支付对接医保IC卡较为棘手,所以在指纹验证或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普惠大众之前,这也是不小的难点。医院信息系统对接第三方支付安全问题亦都必须得到重视。

但是,近期随着险企源源不断地向移动医疗进军,或许在未来将衍生新的医药费报销模式也不一定。且随着政府对医疗改革力度进一步加深,政府必将对移动医疗支付开放。但同时,移动医疗企业更加应该在医院、社区、企业、高校等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培养用户习惯,使用户了解移动医疗的价值所在,真真正正让移动医疗解决用户“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这才是移动医疗的初衷所在。

本文来自作者陈穗祺向动脉网投稿,文章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动脉网立场。作者介绍:陈穗祺 微信公众号:yidongyiliaoquan(移动医疗圈)专栏作家,家庭医生在线新媒体编辑,从事互联网行业,喜欢研究移动互联网相关业务,对移动医疗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文章标签 人物观点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动脉网

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怎么做好核药创新?未来医疗100强 · 核药论坛

专访信达生物周凯松博士:药企商业化竞争就是供应链的竞争【生物工艺灼见】

专访深圳先进院杨帆:《Nature Communications》收录国内神经内分泌科学突破,光遗传神经调控技术迎来临床新发展

专访中国科大张效初教授:如何厘清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角色转换?

动脉网

共发表文章7629篇

最近内容
  • 跨学科专家齐聚脑科学沙龙:自闭症儿童治疗康复与成长

    2 小时前

  • 腾讯牵头,建成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2 小时前

  • 【邀请函】“岭南明珠·链通大湾”佛山建发产业园医疗大健康产业交流会邀您参与!

    9 小时前

上一篇

动脉网思享会沙龙第13期 创业“新三板”资源对接沙龙

2015-10-16
下一篇

杭州联众、阿里云联手共建桐乡三院全球影像“云医疗”系统

201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