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MNC爱并购,国内药企爱理财

作者: 周秋寒 2024-01-12 10:11

近期,头部MNC及大药企并购的浪潮,从海外席卷到了国内。BMS、AZ、GSK、BI、强生、罗氏、安进、礼来、艾伯维、诺华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在最近一年都完成了并购或BD交易。

 

仅一个月内,中国便有两家Biotech携手国际大企业,走出了寒冬之下成功退出的新路子。2023年12月26日,AZ宣布收购亘喜生物,合计交易价值约为12亿美元,较之亘喜生物在2023年12月22日的收盘价溢价86%,比60天的VWAP溢价192%。2024年1月8日,强生宣布达成对Ambrx(安博生物)的最终收购协议,其将以每股28.00美元的现金收购所有的流通股,相比收盘价约为105%的溢价,总股本价值约为20亿美元。

 

在医药并购、BD消息满天飞的环境下,康弘药业却在1月10日发布公告,同意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使用部分闲置自有资金在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的额度内购买理财产品(包括结构性存款),购买原则为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由商业银行发行并提供保本承诺的短期保本型理财产品(包括结构性存款)。

 

赚钱之后,国外企业与国内企业似乎都爱“买买买”,但前者爱买创新药企与新药管线,后者爱买理财产品。其中有何逻辑?释放了什么信号?让我们一起来看。

 

一年超110家上市药企购买理财产品


事实上,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是一个一直以来就存在且比较“热”的现象。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有1085家上市公司认购理财产品,合计规模高达7878.44亿元。

 

据了解,仅在2019年就有超110家上市药企购买理财产品,投资总规模超千亿元。恒瑞医药、大博医疗、卫信康、仟源医药、辰欣药业、康辰药业、爱朋医疗、康德莱、安图生物、健帆生物、德展健康、丽珠集团、江中药业、哈三联、健康元、尔康制药、誉衡制药等企业,都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

 

南微医学、微芯生物、热景生物、智翔金泰等科创板企业亦热衷理财。

 

2023年7月,智翔金泰发布公告,同意在保证不影响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确保募集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使用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亿元(含本数)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从公告来看,其进行现金管理的资金来源于公司此前上市募资的32亿元。就在2023年6月,智翔金泰刚刚登陆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9168.00万股,发行价格为每股37.88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32.91亿元。

 

除此之外,以岭药业、太极集团等中成药企业也有理财相关布局。

 

赚钱之后,药企不将资金大力投入产业链,加大力度完善医药领域布局,而是买起了回报较低的理财,是“不务正业”吗?

 

以康弘药业为例来看,其发布2023年三季报显示,公司营收为29.99亿元,同比增长13.96%;归母净利润为8.25亿元,同比增长9.36%。

 

具体分产品来看,康弘药业的核心收入主要来源于生物制药和中成药,化学药营收略显下滑。其中成药营收为9.9亿元,同比增长10.85%;生物制药营收为14.61亿元,同比增长36.89%;化学药营收为5.32亿元,同比下滑18.64%;医疗器械营收为679.7万元,同比下滑25.42%;其他业务营收为32.58万元,同比下滑19.62%。

 

康弘药业的生物制药核心产品康柏西普,是全球第三款、国内首款国产VEGF单抗,它的上市填补了国内眼底黄斑变性治疗药物的市场空白,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2022年,康柏西普销售收入占康弘药业总营收的比例高达40.32%,毛利率92.01%。相关数据显示,康柏西普8年累计收入72亿元,近4年连续突破10亿元。

 

另一方面,康弘药业还有松龄血脉康胶囊、舒肝解郁胶囊、渴络欣胶囊、胆舒胶囊等多个独家中药新药。2022年,康弘药业中成药贡献收入11.69亿元,同比增长7.86%,占总营收的34.5%;2023年一季度,其中成药销售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10.72%,占总营收的38.06%。

 

此外,根据睿研梳理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康弘药业每年研发支出分别为3.49亿元、7.88亿元、9.55亿元、10.29亿元和4.35亿元。

 

由此可见,康弘药业在研发和理财方面的投入都不少,并非“不务正业”。

 

另一方面,医药行业盈利周期较长,因此目前有不少资金状况良好的企业在通过利用自有资金或是闲置的募集资金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情况下,购买短期、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来增加一定的额外收入。

 

MNC、药企疯狂“买买买”

意味着市场回暖?


相较于国内药企保守的理财赚钱方式,海外药企或MNC则更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并购或BD交易。对于这种“冒险”的行为,海外企业明显也有着自己的逻辑,并非什么都买。

 

强生在2024年JPM大会谈论Ambrx交易的同时,提及了公司做BD的审美,是偏向买入“在Proof-of-Concept阶段附近的资产,因为这样强生就可以利用自身在临床、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优势,来最大化资产的价值”。

 

分析近期Biotech的BD交易案例,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成功与大药企合作的Biotech,其核心管线几乎处于早期临床阶段,且早期试验数据良好,正好符合上述逻辑。

 

此外,根据《泰晤士报》2023年12月份文章报道显示,GSK首席商务官Luke Miels曾公开表示,将在未来6个月内集中进行价值为20亿美元的交易,从而扩大药物管线。同时,在报道中MielsMiels特意强调GSK专注于 “非常有针对性的一到两种产品”。而这类企业的核心管线,往往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相较于海外企业拿着大把钱来并购和BD,某上市药企负责人表示,国内药企将募集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事实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存放在银行,只能专款专用,有时会出现闲置的情况,如募资用途是建设生产线,那么资金要在项目完成后才支出。为了不让这部分资金“沉默”,只能暂时购买理财产品。

 

不管是海外企业,还是国内药企,这种疯狂“买买买”现象的背后,是否映射出资本市场已在逐渐回暖?

 

一方面,目前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时期,政府和保险公司可能会寻求降低医药品的价格,以降低医疗保健成本。面对这一局面,大公司选择通过并购实现快速扩张,是应对经济增速过慢的重要举措,并购可以实现协同效应,优化成本结构。另一方面,国内药企在确保良好营收的前提下,并未高举高打频繁BD和并购,未尝不是一种在寒冬之中更为稳妥的做法。

 

总之,医药行业何时回暖我们并不确定。但是在医药行业的这波“买买买”浪潮中,我们看到了各家企业正在积极应对新的市场趋势。也许企业们在面临危机时的选择不同,但殊途同归。随着冰雪逐渐融化,隐藏在雪地之下的嫩芽已在焕发生机,期待医药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资料:

1.制药网《这家药企拟用20亿理财!》

2.国际金融报《112家参与,规模超千亿!上市药企今年理财太“疯狂”》

3.CCMTV洞察《近期MNC药企并购案频发,究竟释放何种信号?》

相关赛道 化学制药
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转载请联系tg@vcbeat.net。

周秋寒

分享
动脉橙
以上数据来自动脉橙产业智库

我们以独创的在线数据库方式,为健康产业人士提供全方位和实时的市场资讯、行业数据和分析师见解。现已覆盖数字健康、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近500+细分赛道,涉及公司名单、招投标、投融资信息、头部企业动态等各类数据并持续更新。

点击 【申请试用】了解动脉橙产业智库更多内容。
精彩内容推荐

药明合联、上海维亚、金斯瑞蓬勃,今年为何CXO企业都想分拆上市?

以色列企业BiomX:聚焦噬菌体疗法,最近为何股价暴涨197%

2023创新药及供应链白皮书:解读近400起融资事件,百余条临床管线与BD并购

买了恒瑞一条管线,半年转卖了14亿美元

周秋寒

共发表文章199篇

最近内容
  • 再生医学独角兽Orca:手握近3亿美元,核心细胞疗法进入临床Ⅲ期

    2024-04-13

  • 84亿,诺华刚刚购买两款PROTAC

    2024-04-12

  • 354亿!自免领域今年最大收购案刚刚诞生

    2024-04-11

上一篇

《智慧超声行业白皮书》医用超声数智化与商业革新全景解读

2024-01-12
下一篇

第八届VBEF未来医疗生态展会:从北京到BEIJING,砥砺再前行

2024-01-12